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

醫學:重新檢視食用大豆食品的益處

醫學:重新檢視食用大豆食品的益處
編輯 Chang-Shu Liu 報導
很多大豆食品會強調大豆對心臟疾病的預防或控制,但是最近科學家卻表示可能我們一直都高估了這個效果。
流行病學調查指出,亞洲婦女比起西方婦女有較低的乳癌罹患率,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亞洲婦女的飲食中常含有大豆食品。大豆食品一直很普及地存在我們的日常飲食。例如豆漿、豆乾、豆皮、豆腐和素食(品)等。除了它可提供優質的蛋白質,一些科學報告也提出,因為大豆中的一些機能性成分,如植物性雌激素(Phytoestrogen),染料木黃酮(genistein)和纖維質等,大豆也可能具有減緩癌細胞生長、改善更年期症狀、降低心血管疾病以及抗氧化的表現。目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(Food & Drug Administration, FDA)核准業者可宣稱/認證產品中含有一定量大豆成分,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。然而最近,美國心臟學會中的營養委員會(Nutrition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)提出,新的臨床實驗並未一致支持大豆成分對新血管疾病的假設,結果發表在2006年循環系統(Circulation) 雜誌。由塔夫斯大學(Tufts University)的研究團隊提出,以大量大豆蛋白(soy protein)取代動物性蛋白,使大豆蛋白佔每天蛋白質攝取量一半以上的比例,可以降低血液中LDL的比例,可是相當大量的大豆食用量,並非一般人正常所攝取的量。結果也並未顯示大豆成分對HDL、三酸甘油酯、脂蛋白和血壓有相關的助益(心血管疾病與血液中HDL、LDL、三酸甘油酯等有密切的關係)。此外,有文獻提到大豆中的異黃酮(Isoflavones,一種類似賀爾蒙的成分)可抑制因賀爾蒙失調所引發的腫瘤細胞的生長,例如攝護腺癌與乳癌,但是目前為止,此化合物的對細胞毒性/安全性/效應還並不清楚,攝取太大量的單一大豆成分,可能的副作用就現有臨床結果還是不足以做出確切的結論。基於這個考量,研究團隊建議以藥碇方式的異黃酮補充品(isoflavone supplement)還是不宜大量使用在一般民眾維持保健的用途。
這篇研究報告提出,大豆食品不是萬靈丹,這一點也不會影響我們對大豆食品的喜愛程度,因為如果是以取代飽和脂肪酸、控制卡路里或獲取不同優質蛋白質為出發點,這就已經是食用大豆食品的益處了,只吃大豆來治病,本來就不在我們消費者的期望中。
參考來源:
ScienceDaily: Research Into Soy Will Continue But Soy Is Not A Solution Fo

可參考黃豆媽媽豆漿專賣店http://tw.f4.page.bid.yahoo.com/tw/auction/d25289005

沒有留言: